钱学森教授与一个厨师,及一所大学、三个校长的故事 当年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刘正顺通过《中国烹饪》杂志,深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晚年十分关心中国烹调的科学化。当他对中国数字化烹调技术,完成“烹”的研究后,并想对数字化烹调技术进行专家的认证和鉴定时,写信给钱老,一同寄去了《工人日报》刊发的内参“一项科技发明的悲哀”。 一周后,即1995年8月27日,钱老给刘正顺同志亲笔回信,信中说“您8月23日来信及《工人日报》的第1433期《情况参考》都收到。我还在《中国烹饪》杂志1995年8期上见到您的论文。您说希望您历时7年的努力所得成果能够得到鉴定,我个人是无能为力的!所以我已把您的材料送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,请他考虑,您等消息吧!” 钱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厨师亲笔回信,还联想到他的一篇文章。“国以民为本”,“民以食为天”钱老对中国烹饪的关注可见一斑,是他老人家希望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安康的体现。黑龙江商学院原是国内部所属大学,在研究过程中找到刘正顺要与他共同研究。此时,“烹”的数字化已完成,而之后的“调”他们没有共同研究的兴趣。在钱老与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、原国内贸易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,成果通过了部级认证和鉴定,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。在鉴定过程中,由于鉴定方的无理要求,不幸的是成果完成单位却成为从未参加过任何研究、认证和实践的原黑龙江商学院,该院前后两任的三位院长(刘北林、石长波、杨铭铎)变成了没有参与任何研究的研究人员,刘正顺仅作为课题组负责人。为了自圆其说,聘任刘正顺为客座教授,而刘正顺至今不知原黑龙江商学院在何处。成果鉴定后,刘正顺在未花国家一分钱科研经费的情况下,继续研究二十多年,结合实际工作,不畏艰险,不怕失败,百折不挠,测试、验证了数以万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