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项重大公益性基础科研成果的悲哀 中国烹调数字化技术,是一项中国烹调科学化的基础研究成果,是中餐领域发展的基石,如果说粮食杂交技术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饱饭问题,中国数字化烹调技术的推广与应用,将解决十三亿中国人的做菜、营养、保健的难题。 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刘正顺为此奋斗了近五十年,专于研究数字化烹调技术三十年。在研究中期,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,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支持和帮助下,历经曲折,通过了原国内贸易部鉴定。但无奈的是成果完成单位却成为从未参加过任何研究、认证和实践的原黑龙江商学院。及其前后两任三位院长(刘北林、杨铭铎、石长波)变成了没有参与任何研究的研究人员。否则不予鉴定(而鉴定后刘正顺研究至今,直至全部完成)。正因为此,现在成果推广中遇到困难。刘正顺于2014年3月写信向教育部反映这一情况,但至今未有回复。 刘正顺,江苏省盐城市人,今年72岁,他从65年盐城中学高中毕业下放新洋农场做炊事员开始拼命钻研烹调技术,从谋生手段到专业追求,从炊事员到高级技师,从敬业到创新,为改变中式烹调凭经验模糊操作的落后状况,在未花国家一分钱科研经费的情况下,结合实际工作,不畏艰险,不怕失败,百折不挠,测试、验证了数以万计的烹调数据,通过分析、研究,找规律、建理论,创应用体系。2013年出版了《中国数字化烹调工艺学》和《中国数字化烹调操作技术》两本专著,在实际应用领域建立起饭店、食堂、家庭三大体系。现刘正顺正进行“两堂课,四小时包你学会做家常菜”的公益无偿推广工作中,及成立了“中餐数字化烹调网站”和“中餐数字化微信公众号”用此推广该技术成果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