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的创新研究现状和展望

  • |
  • 幻灯播放
  • |
  • 查看原图
  • |
  • 提示∶支持键盘翻页 ←左 右→
loading...
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的创新研究现状和展望   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江苏盐城中餐高级技师刘正顺编写的《中国烹调数字化工艺学》和《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》两本烹调专著,这是刘正顺30年研究成果的结晶。,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烹调以营养素为核心,以其在烹调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为理论基础,以定性、定量、标准化、数字化的操作方法为手段,对传统烹调技艺进行改造,使之成为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体系,为营养和烹调有机结合,为实施国务院(2014—2020)《中国食物营养与发展纲要》提出的“我国居民吃什么?吃多少?”提供了技术手段。使烹调技术从技艺走进科学,从模糊走进直观,使其易教易学,做到一看就懂,一学即会。刘正顺今年72岁,1965年在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中毕业后,下放到农场食堂当炊事员。他认真学习技术,从谋生手段到专业追求,从敬业到创新。回城后他一有机会就阅读烹调书刊,但在实践中,却屡屡碰壁,发现书刊上讲的与实际对不上号,如“火候” 中,烹调菜肴时的温度,以“成”表示,厨师凭眼观、耳听、手试“测量”。造成了温度计量上的混乱,《中国烹饪大词典》等书刊、杂志上标明的“油温三、四成”与“度”的换算,经测试竟相差几十摄氏度;调料“少许”是多少?投放凭感觉更难掌握,结果是“按菜谱做不好(做不出)菜”。问题出在传统操作方法的模糊上。于是,刘正顺把华罗庚的优选法用于烹饪研究,从传热介质油、水、气等入手,从一菜一式做起,一手拿温度计,一手掌勺,边做边记,取得了数以万计的海量数据,通过分析研究,最后找出其规律,整理出各种烹调方法的温度范围和最佳温度数值,连禽、畜、水产品初加工浸烫的水温选定在70℃。此后,他又对单一味与复合味进行一一量化,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规律。至此,他完成了烹调中以“摄氏度”取代“成”、以“克”取代“少 ...

阅\读:1469 | 评论:0我来说两句∶

欢迎您,请 [登录][注册] 发言!
喜欢就关注我哦!